close
記者湯佳玲/台北報導
耳朵擁有約兩百個穴位,中醫利用針灸治療病痛,西醫以解剖學為基礎,對照中醫的穴位,結合成為一門新興的自然醫學學科「耳醫學」。
台灣第一批學習「耳醫學」得到證書、曾任台大醫院醫師的楊水清表示,法國醫師諾吉爾(Dr. P. Nogier)在一九五八年首度提出「耳廓形如胚胎倒影」,耳朵分布的穴位正好與子宮內倒立的胎兒器官大致符合,耳朵下方為頭部五官穴位、其上為胸腔,再來是腹腔、骨盆,耳殼則多對應到胎兒彎曲的背部。
楊水清指出,腳也有很多穴位,但是腳離頭部太遠,接受刺激反應太慢,耳朵比較近,作用也快,「耳醫學」是利用直徑大小、軟硬度都適中的「王不留行子」黏貼按壓耳穴、刺激對應部位達到治療效果,無磁性的種子也不會對磁場造成干擾,且不像耳針具有侵入性,因此沒有造成感染的風險,特別適合運用在急性疼痛、腰閃到、腳扭傷與落枕等。
台灣耳醫學會理事劉政宗醫師表示,不同於傳統針灸,耳醫學不僅立即見效,還可以有「診斷」,是西醫的輔助療法,但是由於過去耳針屬於中醫領域,故在西醫的文獻上,耳醫學的論文發表數量並不太多,是一門很新的學科。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0/new/apr/5/today-health3.htm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