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來說,急性運動傷害多發生於運動中,例如:武術對練、籃球碰撞、足球碰撞、扭傷................之類的。
症狀不外乎一般人能夠感受到的紅、腫、熱、痛。
以及一般人比較無法覺察到的筋、肌肉拉傷、骨骼錯位.......的問題。
接下來說說一般人會看到的症狀
因為強力的撞擊或是拉力,使得
身體軟組織(韌帶、肌肉、筋..)承受超越極限的拉力使得這些組織拉傷、撕裂傷,甚至斷裂。外顯的症狀如:疼痛無法觸近以及無法動作....
相關部位的小血管、微血管破裂導致內出血,而出現黑青、發熱、腫、痛的現象...
如果嚴重的傷到骨膜甚至錯位、骨折、骨裂就會非常的嚴重了。
而處理方法,就古老的傳統有些謬誤的地方。
例如:有淤血應該即時推散、熱敷冷敷的選擇、藥膏的選擇............
以我的角度來說
在運動傷害後,受傷部位的血管,就像是破掉的水管一樣,不斷的滲出水來,因為水龍頭沒關(心臟不斷的搏動,輸送血液),所以要怎麼樣止血呢?
常見的說法有:
1.很多人說有淤血的時候應該推散:但是這樣的動作,不就等於不斷的搓揉破掉的水管,如此一來,原本就已經受損的血管不就因為搓揉,讓破掉的地方更加嚴重,這是很不合理的。
而且在受傷時,軟組織的受傷,經過外力的搓揉,也會使得受傷的範圍以及程度增加,所以這階段如此處理是錯誤的。
2.受傷時候應該熱敷,幫助消腫之類的說法:熱敷受傷部位,不就等於加速該處的血液循環,等於把水龍頭開的更大,更大的壓力,導致出血量更多,甚至破裂的更嚴重,對於之後的善後處理非常不利。
正確的作法應該就如同RICE的處理,即是休息、冰敷、壓迫、抬高患處的處理(3天內)
休息:當然就是要患者好好的休息,受傷了就該馬上下來休息,強迫自己繼續運動(使用患部)只會讓傷勢更加嚴重,甚至影響到運動生涯。
冰敷:他的作用很多,冰可以降低發炎的症狀、冰可以降低疼痛的感覺、會使得循環減慢,同時也會使得血管收縮進而減少出血量。不過要小心的是冰過頭,造成凍傷。
壓迫:壓迫可以減少腫脹的程度,另方面,壓迫會使得受傷的部位有些穩固及固定的效果,減少活動的範圍,至少可以減少二次受傷的發生。
抬高:將受傷部位抬高,高過於心臟是最好的,主要的原因就是引力的關係,因為抬高了,引力會使得血液容易回流,也可以減少腫脹的症狀。
以上緊急處理以後就是就醫了
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。
接下來說的就是慢性運動傷害了
通常發生於長時間的使用,沒什麼運動的人身上了,不過因為症狀都是非常輕微,所以身體很快就適應了,所以就忽略症狀。
而運動傷害的症狀,讓受傷部位附近的組織強度漸漸的下降,相對的穩固能力也會跟著下降,就會更容易受傷,然後就這樣不斷的惡性循環。(受傷>強度下降>受傷>強度下降.......)
由於傷害不斷的累積,當傷害累積超出身體的忍耐極限的時候,就會出現疼痛、酸痛、也有可能出現急性運動傷害的症狀。